民族、宗教问题是当今世界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我国由民族、宗教因素而引发的突发事件渐成呈现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边防巩固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宗教问题,正确应对民族宗教突发事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构建应对民族宗教突发事件机制的必要性
第一,高校构建应对民族宗教突发事件机制有助于预防民族、宗教突发事件。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的现实条件下,大学生易受外界干扰,行为取向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明显。大学生对民族宗教问题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识还不够深刻,对民族宗教问题的复杂性不能全面理解,对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不充分了解。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容易激化。国际、国内敌对分子通常利用民族宗教突发事件,煽动大学生非理性行为。高校通过构建应对民族宗教突发事件机制,可以积极预防校园内发生涉及民族、宗教的问题由于处理、控制不当演化为突发性群体事件。
第二,高校构建应对民族宗教突发事件机制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民族宗教突发事件。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发生一些磨擦、纠纷等问题,一些群众在维护自己权益时,往往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错误认为聚众闹事可以给领导造成压力,能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在法律程序中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突发性群体事件,这类事件对大学校园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构建应对民族宗教突发事件机制有助于避免大学生对民族宗教突发事件的不理智行为,引导大学生以正确、合法的行为应对民族宗教突发事件。
第三,高校构建应对民族宗教突发事件机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求知欲强,参与意识强,主观上愿意关心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问题。高校构建民族宗教突发事件机制,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法制意识、公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到表达利益和合法行使权利的统一性,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一致性;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和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
第四,高校构建应对民族宗教突发事件机制有助于校园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的宗教和睦。校园民族团结、社会宗教和睦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高校对可能引起学生高度关注的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事件,在落实安全措施的同时,应当及时把握师生思想动态,加强教育引导;要不断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民族宗教突发事件机制。这样可以切实提高高校处置民族宗教突发事件的能力,将民族宗教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校园的安定和谐,促进社会稳定。
二、高校构建应对民族宗教突发事件机制
第一,高校建立民族宗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案应当以人为本,落实各种安全措施,建立健全处置民族宗教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因民族宗教突发事件造成的社会政治影响和人身、财产损失。
第二,高校建立监控、预警和报告机制。首先,学校应加强舆情信息收集和统计工作。包括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制度、舆情信息收集制度、信息报告制度,即高校应当时刻关注校内外重大民族宗教事件,容易激化学生情绪的问题,关注学生对此类问题的态度与行为,执行重大情况报告和请示制度。具体应由学生党员骨干牵头,组建校园舆情信息收集工作小组,重点情况及时上报,主要关注校内外民族宗教问题在同学们中的反响,并针对重点舆情内容进行统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这样可以准确预测预警,做足各项防范措施,尽一切可能防止民族宗教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学生集体行动,各学校要及时报告省教育厅,并同时向当地政府、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通报,防止因重视不够、应对不妥、处置失当,或者被敌对分子插手、利用而出现激化情况;其次,学校领导小组要向宣传部等新闻宣传主管部门通报信息,准确、及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互联网监控,坚决防止有害信息传播,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第三,高校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如果学生走出校门上街集会、游行,学校要掌握学生的集体行为是否得到相关部门审批,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维持秩序的工作,防止社会闲杂人员和别有用心的人进入游行队伍寻衅滋事,还要及时请公安部门到现场协助做好工作,防止学生出现过激的违法行为。
第四,高校建立舆论引导机制。群体性事件的新闻报道,要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的指导思想,坚持有利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问题妥善解决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主要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为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高校应整合校报、校广播站、电视台和校园网,宣传《人民日报》、新华社发表的社论、政府部门的新闻发布会、专家评论,将主流的声音、正确的舆论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高校要引领舆情主方向,宣传部、学生处、团委、信息中心等舆情引导的重点部门相互配合;高校党委、行政部门在新闻处理上必须高效,把舆论的主动权握在手里,避免他人会根据道听途说,以讹传讹。高校与新闻媒体应当建立沟通与协调机制,新闻媒体在加强舆论监督的同时要注意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不能为了追求爆炸性的轰动效应而夸大事实甚至捏造事实,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煽动高校学生的情绪,让他们进行过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