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统战理论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作者:  来源:党委统战部  发布时间:2010-11-28  浏览次数:1052

改革开放以来,宗教逐渐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信教人数日益增多,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青年信教热”现象。大学生是祖国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人生特殊阶段,他们的信仰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的个人成长,并将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一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宗教看作唯心主义观念,高校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教育一般都是强调宗教的消极方面,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管理较严,很多高校都禁止在校园里进行宗教集会,严防宗教在校园的渗透与蔓延,这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管理宗教的方式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而,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以及正确的宗教观,是值得我们积极探讨的。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

目前,共产主义信仰在大学生中仍然占主流,但也有少数学生信仰宗教。就少数信教大学生来看,其宗教信仰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绝对数量上的增长趋势。从信仰人数上看,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比例不高,但绝对数却不少,并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998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项目“北京青年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显示,北京市大学生中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占13.14%2000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研究”显示,上海市大学生中因各种原因而信教的合计11.18%。目前已有调查对大学生信教比例的估计各有不同,最高在20%左右,最低在3%到4%之间。有学者曾在20052006年分别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比2005年上升了3.7%。

二是信仰选择上的多元化趋势。大学生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基督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五大正统宗教。据各类调查显示,一般信仰佛教的最多,其次是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伊斯兰教。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基督教的信仰人数增长非常快。除了五大宗教之外,信仰民间宗教和新兴宗教的人近年来也越来越多。

三是信仰组织上的非正规化。大学生宗教徒较少参与“正式的宗教团体”,一般都有联系紧密的团契生活。以基督教为例,尽管所有的基督徒都信仰同一个上帝,但由于大学生基督徒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独特的信仰追求,他们普遍认为建制教会的成员复杂,不便沟通。因而他们的宗教生活一般以家庭教会为主,由大学教师或其家属、留学生或其他外籍人士带领,一起证道、唱诗、查经、祷告,或者就从信仰到生活的各种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不少大学生基督徒不习惯或者不愿意去建制教会作礼拜、过宗教生活,而是更乐于参加建制教会以外的家庭团契,认为在这里更有助于他们信心的交流、灵命的成长。

四是信仰影响上的积极取向。许多人认为,大学生信教是逃避现实,会荒废学业,并对大学生的个人社会化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但据调查发现,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没有如此恶劣。有宗教信仰的同学大多数还是比较乐观,乐于帮助同学,性格随和,他们还会参加宗教组织发起义工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甚至以“爱人如己”的生活准则来对待周围的人。一般而言,大学生信仰宗教后仍然能够积极的面对生活。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之所以会选择信仰宗教,原因很复杂,因人而异,差别较大。大体上,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环境方面的因素。

大学生信仰宗教在环境方面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等。当前中国社会中的价值多元化是导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的深入,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的倾向。价值体系的多元结构,势必会导致一元化价值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和解构,造成价值观体系的紊乱和冲突,引发人们思想的混乱,进一步加剧人们在信仰上的迷茫和无所适从的状态。在多元的文化价值时代,多元与一元不是简单、外在的对立和排斥,而是相通、共生、良性互动的关系。因而,我们应该尽快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统领、主导、整合多元的价值局面,夯实大众在信仰层面的基础。在这种多元化局面下,宗教也就会自然成为人们多元的信仰选择之一。

大学生是否信仰宗教,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在一个环境中,如果家人没有信教的,想让他信教很难,而家里如果有人信教,则其信教的可能性就大很多。比如某些少数民族,整个民族都信教,一些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从小受其熏陶、感染,自然而然地信了教。尽管大学生对宗教知识的了解很多是来自书籍,但是对宗教的信仰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选择信仰宗教,高校自身也存在影响因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灌输,内容、方法简单化,针对性不强,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缺乏亲和感,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信仰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中有宗教信仰的教师已经不少,从发展趋势来看,人数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信仰宗教的教师在上课时,或者平时与学生交流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追随自己的宗教信仰。

2、大学生个体方面的因素。

大学生选择信仰宗教,这与他们的认知水平、生存状况、精神状态、心理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有些学生由于没有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对社会迅速的变化和当前社会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的状况感到困惑而不能得到很合理的解释。有些学生是由于在校期间面对学习紧张与压力或者经济上的困顿或者面对就业难题和毕业后的社会压力无所适从。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宗教以其天堂理想的美好形象吸引了他们,同时宗教所宣传的道德观,使他们感到找到了心灵归宿和精神寄托的港湾,于是在思想上、观念上信服和皈依宗教。既然从书本或老师那里寻求不到足够的温暖,还不如寄托在一个“至上”的神灵那里。在心理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情感上容易产生波动,有时渴望得到的爱在学校找不到,便到宗教中寻找。适逢特殊的心境和机遇,比如观摩了宗教仪式,聆听了信教见证,研读了宗教经文,接受了传道带领,亲自感受了宗教的观念和氛围,就极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灵产生强烈震撼,动摇他们在长期教育中形成的无神论信仰,由好奇到“望教”到“慕道”,最后皈依宗教,成为教徒。

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选择可以分为两类:非理性选择和理性选择。就非理性选择而言,一些学生受到一些宗教人士或者宗教场所的“恩惠”,于是就抱着侥幸的“反正也没什么损失”的态度接近他们,时间久了,稀里糊涂的成为了“信仰者”,当然这还是不自觉的。而一些信教者抱着明确的“功利”态度,不管对象是什么“神灵”,反正只是希望得到“现实”的保佑,而没有经过什么深入的思考。就理性选择而言,有些大学生选择宗教信仰是经过比较深入思考的,他们皈依宗教更多是出于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出于对心灵慰藉的探寻,出于对自己原有信念的怀疑,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困惑。这部分人是极少数。他们都是带着对人生问题的形而上的思考触摸到宗教的。而宗教提供的答案,正好给他们以“合理”解释,使他们对宗教的态度由长期教育而形成的排斥,到耳濡目染而产生的暧昧,最终到世界观改变而确立的信仰。

[1] [2] 下一页

© 2017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统战部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主楼626室 邮编:150001 电话:0451-82589621 邮箱:tongzhanbu@hrbeu.edu.cn 管理维护:党委统战部 技术支持:信息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