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统战理论

高校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防御宗教渗透的几点对策

作者:  来源:党委统战部  发布时间:2010-11-26  浏览次数:1106

高校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场所,同时也是抵御境外敌对势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宗教渗透,挫败其企图“西化”、“分化”中国的重要阵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多元化和全球宗教文化热的大背景下,各种宗教势力正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到大学校园,渗透的渠道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泛、形式更加隐蔽,致使部分大学生盲目信仰,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因此,了解宗教渗透的内涵,分析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及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防御宗教渗透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

在高校中,宗教组织主要利用大学讲坛、大学英语角、与大学生交朋友、散发宣传资料、资助贫困生、治病、发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宗教渗透。面对着这些形式多样的攻势,部分大学生开始盲目信仰。造成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一方面是主观原因。新时期大学生出现了较明显的信仰多元化倾向,提倡思想解放、信仰自由,但却不知自由的真正涵义。同时,大学生自身的思维发展还不成熟,存在片面化、绝对化、静态化等缺点,不能正确地认识宗教的本质,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伟大意义。而且独生子女占多数的大学生,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中心意识很强,固执己见、心理封闭,又缺乏足够的解决问题、应对挫折的能力。而目前,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机构、机制还不够完善,大学生自身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又较弱,因此,有些学生会产生较强的不安全感、无归属感。由于宗教本身能让人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样的心理状态,为宗教的介入提供了契机。

另一方面是客观原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宗教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民族和家庭环境,这是导致大学生信教的主要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是指在国际上主要受近年来世界政治风云变幻不定,思想理论界导向曾一度混乱,国际共运遭受严重挫折处于低潮的影响;在国内主要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与道德、经济与政治、经济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的影响,使一些思想活跃、敏感的大学生深感迷惘,一时间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依靠,日益感到无助和恐惧,转而祈求“万能的神”拯救世界,保佑自己。学校环境因素主要指学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一些大学生还不能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继而对宗教产生了憧憬与向往。民族、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指有些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整个民族都信教,他们也就信了;有些学生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学生从小受其熏陶、感染,也就自然而然地信教了。宗教因素主要指随着社会发展,宗教也表现出一些新的适应性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主要表现为调节个人信仰与社会公共价值之间的关系,向个人提供属于个人生存(生、死、苦难、幸福等)之意义的选择。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单面化、非情感化、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物质生活丰富与精神生活贫乏的反差和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孤独感和冷漠感,使得宗教的“宗教价值”更容易得到强化和为人所需。其次,宗教表现出一定的哲理性、伦理性和心理性,引发了大学生的兴趣。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对人生、世界、自然有独特的诠释。这对追求理性知识的大学生具有一定吸引力。他们在历史和文化的视野中审视宗教、接近宗教、甚至进入宗教。大多数宗教都宣称是“善”的事业,劝善行善,利己利他。这对具有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大学生也有吸引力。他们认为在宗教中可以寻求到社会人际关系间难得的宽容、慈悲和公正。特别是宗教具有一定的心理调适功能,能给人安全感和归属感,而这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感到缺失的。再次,宗教就其本质来说,具有某种永恒的价值和意义。任何一种宗教都涉及人的生、老、病、死四个问题,都为人构建了一个永恒的“生”的“事实”,这对于人类有着永恒的吸引力。

二、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的几点对策

充分认识当前宗教渗透对高校的危险性,以及渗透和反渗透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积极寻求对策防御宗教渗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高校要从防御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积极构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防御宗教渗透的机制。

(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政干部政治素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联系、宣传、组织、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抵御宗教渗透对高校的影响,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党委的领导,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增强在广大群众中的凝聚力。

[1] [2] 下一页

© 2017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统战部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主楼626室 邮编:150001 电话:0451-82589621 邮箱:tongzhanbu@hrbeu.edu.cn 管理维护:党委统战部 技术支持:信息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