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统战理论

新时期高校开展宗教教育工作的思考

作者:  来源:党委统战部  发布时间:2010-11-26  浏览次数:1495

一、高校宗教教育的切入点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思想。把宗教关系列为五大关系之一。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宗教事务局联合颁布的《关于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的意见》要求:坚决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打着宗教的幌子对我国高校进行渗透。因此,高校宗教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对高校宗教信仰状况的分析是宗教教育的切入点。

高校师生宗教信仰状况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宗教的不信者。在这一群体中对宗教的态度有所差异,多数人自幼接受马克主义无神论的教育,认为宗教是与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唯心主义,他们以对党的忠诚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而抵制宗教,属于情感型不信教。部分师生对宗教有专业的理论研究或基础知识的了解而追随无神理论,属于理性型不信教。不信宗教者为高校中多数群体。另一类是宗教信仰者。这一群体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也有所差异,一部分师生信教有家庭信教的背景以及生活圈子的信教环境,如家庭成员信教的影响,生活在信教区域的环境影响,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的环境,这类信众属于出身型宗教信仰。一部分师生因对宗教教义认同而信仰,这类信众属于理性型宗教信仰。还有一部分师生对宗教本质、文化、历史作用不甚了解,属于盲从型宗教信仰,他们把宗教作为满足其需求的对象,如求心理抚慰信仰型、猎奇信仰型、叛逆信仰型、趋利实用信仰型等,这部分人对宗教的信仰定位在功利上,对宗教外在形式的追求重于对宗教理论上的认知。

近些年,在高校中对宗教信仰的人数呈递增趋势,这种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小环境相联。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一些社会问题难以在短期解决,如社会机制尚不健全、社会分配不公、收入的两极分化、社会腐败现象、城乡建设中的民生问题等等,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一些困惑。二是人们心理适应的速度滞后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日趋激烈,使生活、学习、工作节奏加快,变数增加,人际交往缺失情感,传统的求安求稳观念在现实中受挫,从而造成人们紧张、焦虑、恐惧、失衡、孤独等心理压力。当个体的愿望在实际生活中碰壁或不能满足的状况下,就会产生逃避现实抚慰受挫心灵的需要。而宗教的出世追求就成了某些人的治疗创伤的良药;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的相通之处易使信众在认知上产生共鸣;宗教活动场所、活动仪式、教内成员的关系纽带等形成的亚文化圈成为信众心灵的避风港和取暖之地;宗教的精神护佑功能成为信众趋利避害的实用工具。三是高校师生是易感群体。大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而青年人的叛逆心理、情感冲动、猎奇心态、标新立异等青春期特点往往成为了宗教渗透和牵引的对象。加之当今社会信息传递的速度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网络把地球变成了村落。西方经济强国正是凭借其技术优势掌控着网络世界,而大学生是构成“滑鼠族”(生活以电脑为伍)的主要成员,因此西方反华势力把我国青年一代看作其意识形态灌输和争夺对象。对教师而言,社会过多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职责,而对教师自身世界观的再教育、心理指导往往不完善甚至缺失。大部分教师虽对本专业学有所长,但对宗教知识多为非专业甚至零知识。这些原因是某些教师发生信仰转变值得关注的方面。另外,近年来高校从海内外吸纳了大量不同背景的人才,有些人长期受西方文化熏陶,宗教信仰坚定,这些教师思想活跃、业务突出,会对周边的教师和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四是高校有关宗教教育的课程和工作存在薄弱的环节。由于宗教世界观相悖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上宗教作用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相伴而生极为复杂;当今社会中宗教渗透是西方反华势力对我国社会主义进行颠覆的一种手段,也是国内敌对势力利用宗教从事破坏国家安定的路径;宗教渗透往往以宗教传播为外衣,使不少人难于辨别二者。因此,诸多因素使宗教问题具有复杂性和敏感性,宗教问题的这些特点造成了宗教教育中维度把握的困难,反映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对宗教问题的回避性、权宜性心态。宗教知识往往随国内外事件的发生而成为应急教育。对已开设的宗教教育通识课程也缺乏应有的重视。综上所述,分析高校师生宗教信仰多维因素,以此作为宗教教育的切入点。

二、高校宗教教育目的与定位

正确把握“立”与“破”的内容是宗教教育目的的关键。宗教教育中“立”马克思主义正确宗教观,“破”西方反华势力的宗教渗透和国内敌对势力操纵宗教的企图;“立”受我国法律保护的正信宗教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破”宗教现象中的消极因素。从“立”与“破”中达到引导师生树立正确思想的目的。

高校宗教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引导高校师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去神秘化地认识宗教本质和功能。宗教思想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形成思维和认识能力后,对天、地、人逻辑关系的思考而形成对世界的认知。因此,宗教是一种世界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活力的制度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英国《牛津字典》对宗教的解释:人类对一种看不见的超人间力量的承认,这种力量控制着人类命运,人类对它服从、敬畏与崇拜。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是一种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是信众的人生终极追求。宗教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艺术、教育、科学、法律等社会意识形式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影响着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因此,对宗教本质的认识去神秘化、正视其社会现象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正确解释。

[1] [2] 下一页

© 2017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统战部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主楼626室 邮编:150001 电话:0451-82589621 邮箱:tongzhanbu@hrbeu.edu.cn 管理维护:党委统战部 技术支持:信息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