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政治价值
1、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这一系列精辟论述,是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命”的高度和客观规律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准确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指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路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除了要加强党内干部的培养、保证党内人士的相应权利外,还必须有组织、有层次、有计划地安排党外人士参与国家、社会和组织事务的管理。对党外精英云集的高校来讲,培养选拔党外干部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到各级政府部门、人大、政协和教科文卫、企事业单位任职,为国家各级机关和组织扩大人才选拔基础,是促进党内民主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要途径。要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党内民主建设中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正确处理好党派关系、培养选拔好党外干部,发挥好党外干部作用,加强党内外干部的交流互动对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将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并就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五位一体”建设进行了战略性和纲领性部署。党外干部通过党内议事参与、党内民主监督、党内意见表达、党内决策参谋等方式有效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3、推动高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决策与科学发展的前提是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是确保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总结发展规律、探索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科学决策,离不开依法治理,这些都需要集中全党、全民的智慧,需要全党、全民的参与,也即离不开党内、党外的一切智慧。高校党外干部往往是党外人士中的精英分子,具有知识文化水平高、创新思维活跃、民主意识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强等的特点,通过参与民主决策和建言献策等途径来促进高校的科学发展。
4、促进和谐政治与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是保障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参政议政权利的重要机制,是加强政党关系、党内外关系与民族关系,促进和谐政治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政治基础。政治和谐就是指构成政治系统的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和谐关系,具体的讲就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和谐关系,执政党、参政党内部的和谐关系,区域与区域的和谐关系,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的和谐关系,党内与党外干部以及领导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和谐关系,军队与地方的和谐关系,民族与民族的和谐关系,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和总的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党外干部来源十分广泛,能有效代表党外各方群体利益与多方政治诉求,充分沟通、协调、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为促进和谐政治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二、高校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理性诉求
1、科学的结构-功能建构
科学的结构-功能建构是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诉求。所谓政党的结构-功能建构是指建构各政党组织参与国家政治与政权的结构性配比和以何种配比关系达到其功能最优化,对于中国的政党制度而言,也即科学建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结构性关系模型,从而实现中国政党制度的最大效能和执政党目标的最大程度实现。官慧琴认为,我国政党关系结构的本质特征是合作,具体特征是平等-独立的法律结构、执政-参政的政治结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价值结构。同时认为,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型政党关系结构综合了一党制和多党制的长处,又避免了一党专制和多党竞争带来的种种弊端,实现了“共产党领导”与“多党派合作”的最佳结合和“共产党执政”与“多党派参政”的最佳统一,使得这种结构关系的政党制度具有以利益整合确保国家权威、以社会整合加强国家权威、以民主监督增进国家权威的主要功能[1]。
2、合理的培养-选拔机制
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要建立党委领导、组织和统战部门协作配合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首先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有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其次要求组织和统战部门明确职责、各司其职,组织部门作为党委主管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统一负责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管理,统战部门是党委分管党外人士工作的职能部门,与党外知识分子联系广泛,关系密切,比较了解党外知识分子的具体情况。组织和统战部门要通力合作,互相支持,协调一致,就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建立经常性联系和共同研究机制,建立统一的党外后备干部名单,统一的教育方案,统一的检查落实、考核评估和过程控制,形成统一规划、统一要求、各尽其职的工作格局。合理的培养-选拔机制必须建立高校组织和统战部门协调配合运行机制、党外人才库体系、选送党外干部培训管理体制、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系交友制度,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做到“四个到位”:认识到位、储备到位、培养到位和使用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