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统战理论

关于广州大学城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调查

作者:  来源:党委统战部  发布时间:2010-11-26  浏览次数:1115

民族意识的存在,不仅可以保存、弘扬各民族群体久远而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而且还可以增强民族自强意识和民族发展意识。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民族意识更可以为他们最大限度地融入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现代社会提供的教育、技术、学识和大众传媒去实现自我发展的追求。目前,在广州大学城高校中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主要集中在5所高校约250人。随着对新疆籍少数民族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的民族构成日趋多元化,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更加频繁。为能够更好地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探索一条有效提高高校集聚区民族学生统战工作的新途径,笔者对广州大学城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进行了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放21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8份,回收率为921%。男生占35%,女生占65%;理工科生占45%,文科生占444%,其它学科占106%;大一、大二学生占667%,大三、大四学生占333%;维吾尔族占702%,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侗族共占298%,虽然民族成份复杂,但以维吾尔族为多。此外,笔者还对50多位被调查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访谈。

一、广州大学城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特点

1.民族认同意识比较强。民族意识是人们在族际交往中形成的关于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的观念,而民族认同则是民族的自觉行为,表现为一种归属感。认同涉及的内容有形象、身份、符号、记忆、文化、传说和历史,并且表现为一种社会心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问卷调查显示:广州大学城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成长环境、文化背景、宗教、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大多数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他们在入读大学前,维吾尔族学生家庭居住模式以本民族区聚居的占47%,在汉族聚居区的占207%,其他少数民族学生混合杂居的占323%;来自单一少数民族身份的占848%;家庭强调民族身份的占53%;家庭是族内通婚的占859%;重视自己民族身份的占762%;上小学前知道自己少数民族身份的占889%;对家族源流有兴趣并了解过的占54%;日常生活中他们不会刻意显示自己在民族上特殊性的占778%;维吾尔族学生认为与汉族区别较大的占662%,其他少数民族学生觉得自己与汉族在有些方面区分很大的占197%,没什么区分的占141%;表现出有自觉的民族归属感。

2.有较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文化意识是民族意识形成的基础和重要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认同,就不可能热爱自己的民族。民族文化是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强化。问卷调查表明:对本民族文化比较了解的占813%;了解本民族文化的途径是受家庭影响的占626%,从周围环境了解的占485%;对本民族产生某种文化或习俗的原因很了解的占207%,比较了解的占556%;对本民族的文字能读能写的占818%;表示会主动向周围汉族同学传播本民族文化习俗的有591%;对新闻媒体报道中关于本民族的表述感觉恰当的占703%,关于新疆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认为比较客观的占688%。除维吾尔族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呈现逐步弱化的态势,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些特质,如语言、文字、宗教、节日和服饰等,已经很难体现出民族认同或民族分界的功能。在访谈中我们感到,维吾尔族学生受本民族文化熏陶,他们有着较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并以本民族文化引以为自豪,对风俗习惯的尊重往往会看成是对整个民族的尊重。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出于自身的民族感情和民族习惯,对于民族风俗也有本民族意识,能理性地看待本民族文化,不过分渲染本民族的文化意识。

3.权益意识比较敏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主要民族的民族意识呈上升趋势。广州大学城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随着文化层次、个人素质的提高,他们关心民族发展,关注民族事务和本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并表现出了浓厚的民族感情,对本民族的权益能否得到维护极为关注,对民族身分背后维系的利益因素日益为他们所重视。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地方政府对国家少数民族政策执行状况好的占945%;认为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政策性照顾有利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占515%;大学毕业后想回新疆工作的占52%;认为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政策性照顾给自己带来实惠,体现在上学方面的占566%,在生活补助方面的占394%。反映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性,他们潜意识中都存在寻求小集体认同以求保护的问题,并且通过越来越强的民族认同表现出来。

4.小团体意识比较突出,心理尚未成熟。由于广州大学城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在一个比较淳朴的人群中长大,受到原生环境和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刻,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他们进入广州大学城后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以汉族同学为主体的大学生活中,小到饮食习惯,大到精神信仰都有很大的差异。他们虽然渴望广交朋友,与人沟通,但因为自小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里成长,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上明显劣于汉族同学,在学习生活中核心的交往圈往往是本民族的同学,交流也都用本民族语言,与汉族同学交流很少。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对自己所认同的传统民族意识在个人实际生活中的影响大的占535%,影响不太大的占465%;认为不同民族之间影响交往的主要因素是思想观念不同的占348%,教育水平有差距的占76%,宗教信仰、风俗不同的占756%;与汉族同学关系融洽的占667%,一般的占333%;在日常生活中或理念上感到与其他民族有矛盾但没有冲突的占618%;上大学后遭受的最大挫折是生活不习惯的占479%,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占489%,经济困难的占348%。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他们中很多同学在中学时都是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但来到广州大学城入读大学后却发现自己在同学中不仅失去了原来的优势地位,在很多方面甚至和环境格格不入,很明显地认识到自身与他人在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的不同。环境的变化导致他们自信心下降,不能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他们个性粗犷豪放,比较自由散漫和倔强,不适应大学校园规律生活的受拘束感和压抑感;他们敏感自闭,往往对来自外界的目光和议论比较敏感,为了获得安全感和安慰,各民族同学便抱成小团体,存在民族自我意识的敏感性和保护性;他们的意识中带有本民族文化模式和价值观的烙印,会不自觉地以自己在本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认知结构为依据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心理尚未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够强,在日常事件处理上容易急躁,男生容易发生打架事件和容易产生过激行为,自律意识较薄弱。

[1] [2] 下一页

© 2017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统战部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主楼626室 邮编:150001 电话:0451-82589621 邮箱:tongzhanbu@hrbeu.edu.cn 管理维护:党委统战部 技术支持:信息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