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的党外人士具有数量多、层次高、社会影响大等特点,他们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因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党和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以服务发展型队伍建设理念为牵引,深入探讨新时期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自身发展和作用发挥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扎实推进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在当前统一战线正值整体性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认真研究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路径
党外代表人士的概念,是一个内涵相对恒定、外延动态发展的政治概念。在新时期,随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代又一代成员的成长,尤其是随着新社会阶层的大量存在和发展壮大,党外代表人士的外延正不断地拓展和更新。因此,要实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发展,就必须在发展中看问题,认真研究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路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校近60年来,党外代表人士已经成为学校统战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我校现有党外知识分子104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外知识分子834人,占比高达80.11%。在这批党外知识分子队伍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共有107人,占12.59%;40-50岁的有263人,占31.53%;50-60岁的有60人,占7.19%;60岁以上的有404人,占48.44%。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学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正面临新老交替的局面。新老交替不仅是我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也是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要想建立一支服务发展型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就必须深入分析党外代表人士的发展过程,了解每个阶段、每种模式的发展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培养及交接工作。
根据高校统战工作实际,结合我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建设情况,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发展路径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积累期
积累期是党外人士成为代表性人物前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党外人士大都经过自己的努力和组织的培养,成为教职员工中的佼佼者,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领导、同事和学生的认可,为成为党外代表人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依据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结合对学校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的调查显示,党外代表人士这一阶段的年龄跨度较大,起点的标志一般为参加工作;终点的标志为成为学科骨干,或担任教研室、系部主任,年龄区间在20岁到40岁之间。
(二)完善期
完善期是党外人士成为代表性人物的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党外人士品德和人格完善,政治鉴别能力增强,大都获得了副高以上职称,有的甚至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组织的重视,经过若干阶段,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代表性。这一阶段起点的标志为成为学科骨干,或担任教研室、系部主任;终点的标志为晋升正高职称,或担任民主党派组织负责人、中层干部及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年龄区间大致在30岁到50岁。
(三)升华期
升华期是党外人士成为代表性人物的创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党外人士理念先进,视野开放,善于认识和掌握规律,对问题有独到见解,逐步成为时代呼唤的专家学者型人才,他们的品德和才华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组织承认,在政治上和组织上被委以重任,从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根据有关调研发现,这一阶段起点的平均年龄为45岁,标志与完善期类同;终点的平均年龄是53岁,标志是担任校级领导或省部级领导职务等。
不同个体或群体在不同发展过程中,相同或近似发展路径的集合,就成为一种发展模式。结合上述分析,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发展模式主要可呈现为以下三种:
(一)双线发展型
双线指专业发展线路与政治发展线路,二者平行不交叉,但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这一模式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中最为普遍,其优点是学而优则仕,党外知识分子因其有代表性的学术造诣,担任更高一级领导职位比较顺势;不足是其本职工作主要还在专业技术领域,担任领导职务后,将面临从治学到从政的角色转换,难免会有较长一段时间处于边摸索、边开展工作的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耽误时间过长,就会拉长成长时间,使有些人才无法在最佳年龄迈上更高一级台阶,延误人才的成长。
(二)学术发展型
这一部分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是在学术中成长起来的,他们长期在专业学科领域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一定影响力,学术研究的特点使他们的角色积累期与角色完善期交错在一起。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术研究中的科学精神和学术良知使他们更注重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同时,他们精通某个领域的知识,有助于在相应领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质量;不足是他们自身发展阶段的交错和对政治领域的相对隔绝,使他们的经历和工作较为单一,不是很熟悉政治运行的规则。
(三)行政发展型
这一部分群体长期在行政机关工作或负责党派组织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他们政治素质好,长期在强调政治性的行政部门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在重大问题和关键时刻能自觉地与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足是在以知识分子为主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过分地突出其行政干部的特色,反而会影响其代表性。
结合高校特点,我们认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发展模式呈金字塔形结构最为合理,双线发展型的数量应少而精;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活动能力和熟悉党派工作、党务工作的行政发展型应位居中间;专业学者型人数应为最多。这样既能充分彰显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和旗帜性的特征,又符合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集中的实际。